分级应对分类管理会商联动
我省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日前,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行动,按照“分级应对、分类管理、会商联动、保障供应”的原则,建立多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价格监测及信息报送、信息共享和常态储备等制度,从预警、储备、共享、调剂等多个环节切实解决短缺药品、急救药品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涉及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各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基于此,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并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会商联动机制。根据会商部门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针对药品短缺情况,不定期组织开展供应保障能力评估,分析短缺原因,研究保障措施,对于临床必需、急救、用量小或价格偏低、不易采购而国家尚未纳入定点生产的品种,共同协调有资质的企业应急生产或定点生产,以保证临床用药需求。
《方案》要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进一步落实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哨点责任,将重点配送企业纳入监测哨点,前移预警端口,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合理界定短缺药品标准,适时调整短缺药品清单。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激励性政策,建立健全常态短缺药品储备、使用和供应保障机制。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对全省医疗机构、中标企业、配送企业进行诚信管理和积分考核,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各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信息反馈和协商联动机制,共同应对价格因素造成的供应短缺问题,以供应保障为主线,引导企业合理议定、磋商短缺药品价格。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要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纳入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加强督查督办和激励问责,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齐抓共管的短缺药品治理机制。(甘肃日报记者宜秀萍)
分级诊疗制度
让甘肃医疗“倒金字塔”逐渐翻转
没有健康,谈不上幸福。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广大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紧紧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我省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面对医疗资源“淤积”的格局,甘肃省卫计委建立了以病种为基础,以医保为杠杆的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省、市、县、乡、村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依靠制度分流,甘肃医疗“倒金字塔”逐渐翻转。
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曾几何时,大医院人满为患,医院却冷冷清清。人吃五谷生百病,看病医院、更好的科室、更好的大夫,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社会心理缺乏足够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时,全社会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状况就愈发凸显。
病分轻重缓急,如果每位患者都能够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当的诊疗,那么当前总量有限的医疗资源就能够得到最优化的调配利用,从而让群众就医更有获得感。
为“撬动”医改坚冰,近年来甘肃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医院负责50+N种疑难危重疾病,医院负责+N种常见大病,医院负责+N种常见病多发病,乡镇卫生院负责50+N种一般疾病的诊治。为了保障“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目标的实现,利用医保支付杠杆撬动,在总额预付的基础上,推进按病种、按人头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改革,促进医生下沉、病人下沉、资金下沉的长效机制稳固发展。通过结余归己、超支垫支、违约转诊扣减的办法,引导和激励医疗机构合理控制费用,引导和约束患者合理有序就医。
与此同时,调整医师注册管理办法,医师一区注册、全省有效,助理医师一县注册、全县有效,为优质资源下沉松绑加力。推动省、市、县级医疗机构医师到县、乡两级开展多点执业,帮助基层加强常见病诊治,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养骨干医师,快速提升服务能力。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医疗服务同质化是保证群众切实受益、分级诊疗可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甘肃基层儿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就拿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来说,医院每天都要收治基层转诊来的出生仅几天的新生儿。该院副院长杨兰表示,从安全角度说,这样的孩子应该就近接受治疗,而不是把所医院的NICU。
年,甘肃省卫计委从省上“为民办实事”项目争取了薄弱学科建设项目,帮助基层建设重症、ICU、急诊、麻醉等科室,医院相继成立了儿科。针对基层对新生儿儿童危重症处理能力薄弱的问题,组织省级专家重点在基层培训国家基本技术规范,加强当地医务人员对早期疾病的识别能力。
与此同时,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也鼓励医院派人来兰接受免费“成组配套”培训。“进修人员回去以后就知道把一些高危的、评分有问题的孩子先筛出来,放在建好的重症救护室做一些基本的处理,然后由我们的专家通过远程、 几年时间,甘肃的分级诊疗实践不仅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更让群众满意度有了很大提升。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首次降至30%以下
衡量一个国家的居民看病是否贵,一个重要指标是个人卫生支出。
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随着政府卫生支出总量逐年增加、全省医改持续深入、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我省人均卫生总费用逐年增长,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首次降至30%以下,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公报显示,年全省卫生总费用为.07亿元,比年增加84.32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同比增长14.41%。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则逐年下降,由33.92%下降至29.87%。
医改作用几何,诊疗量的数据变化是一个重要参考。与之同步,全省分级诊疗成效初显。
公报显示,年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13.6万人次,其中,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比例为63.39%,医院就诊比例为7.7%。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9.77%,比上年减少2.02个百分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有所缓解,与之相对应,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59.99%,比上年增加2.95个百分点。新农合病人县域外就诊率逐年下降,年为15.48%,较上年同期下降3.55个百分点,县域外基金支出比为30.67%,较年分级诊疗实施前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全省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10月底前,医院要启动医联体建设
甘肃省卫计委表示,分级诊疗制度是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制度设计,是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该委提出今年还将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采取省级专科联盟、城市区域内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远程协作等四种模式,推进我省医联体建设再上新水平。在10月底前,医院要启动医联体建设,所有县区要启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
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为服务主体,乡镇卫生院、医院、省(市)级医院四级医疗机构逐级签约的“1+1+1+1”服务模式,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双向转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按照构想,年我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
同时,继续加强医院能力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医院重点专科和薄弱学科建设任务。(兰州晨报记者赵汇)
合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