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药物警戒历史发展
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都在使用沙利度胺(又被称“反应停”)治疗妇女妊娠反应,于是“反应停”被大量生产、销售,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万人服用过“反应停”,但不久后导致了成千上万的畸形婴儿产生,这些胎儿四肢特别短小,被称为“海豹儿”。截止年由于服用该药物而诞生了多名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婴儿,堪称史上最大的药害事件。
WHO紧接着在年发起了一项关于促进安全用药的方法学研究,以及开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在年全球范围内推进国际性药品合作监测计划,旨在收集和交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实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在成员国之间的共享。此外,多个国家如英国、日本、法国先后在年、年、年开始建立各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年,欧盟某专家组经过讨论,首次定义了“药物警戒”,将其解释为:“对药品,特别是对其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非需要的效应,进行有关信息收集与评价的体系,也应包括常见的药物误用与严重的药物滥用信息的收集”。
年和年,药物警戒涵盖的内容被扩充为:草药、传统药与补充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疫苗。年,药物警戒的定义进一步涵盖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结果中发现的用药错误与治疗失败;报告这些错误与失败,以尽量减少医源性问题,并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报告这些错误与失败,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并促进药物合理生产与经营。”
截止目前,国际社会中药物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