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显示,以县为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覆盖率达94.4%,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为份,这说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覆盖面拓宽,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能力增强,报告数量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万余份,比年增长0.8%,报告数量已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5.7%。统计分析显示,医疗机构仍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占报告数量82.2%。从涉及药品品种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各类药品之首,但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数量为13.5万例,较年上升0.2个百分点。从涉及药品剂型看,注射剂报告比例仍然较高,占60.9%,较年提高2.2个百分点,口服制剂比例占35.2%。从涉及患者情况看,65岁以上老年人占19.9%,较年升高2.1个百分点;14岁以下儿童占10.5%,与年持平。
通过分析定期监测数据,对风险信号突出的品种开展安全性评价,年,总局通报了头孢唑啉注射剂、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曲美他嗪、丙硫氧嘧啶、阿德福韦酯、苯溴马隆等7个/类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对细辛脑注射液、硫酸镁注射剂等12个/类药品说明书责令修改;发布了《药物警戒快讯》12期,提示替莫唑胺的肝脏损害、静脉用铁制剂严重超敏反应等药品安全信息。
总局建议,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确诊白癜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