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7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报告》显示,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9万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份,全国98.5%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从多项重要指标来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是衡量报告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一直将收集和评价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作为重点内容。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份,高于年的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年全国98.5%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略高于年的97.8%。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单位。按照报告来源统计,年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90.1%,说明医疗机构仍是报告来源的主要渠道。报告数量统计显示,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报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计8.5万份,同比增长0.8%,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报告总数的51.9%,高于总体报告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监测显示提示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7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1.2%,生物制品占3.8%,中药占12.6%。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47.9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4.9%,生物制品占6.7%,中药占5.4%。《报告》指出,年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与年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儿童占比出现小幅上升,但总体安全性依然良好;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仍然保持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首位从化学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首位,其占比在连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出现上升情况,考虑与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有关。生物制品中排名前五位的药品仍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居多。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对于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报告》分析指出,年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需要注意安全用药。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也是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zjingjixuegailun.com/jbgn/1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