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0日皓元医药()发布公告称:红杉资本于年3月23日调研我司。
本次调研主要内容:
问:药源药物加入之后,公司在未来各个事业部之间的协同,具体是怎么规划的?
答:公司是国内小分子药物研发、生产领域为数不多的前端、后端一体化企业,主要产品和服务贯穿药物活性成分的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以及原料药和中间体三个业务板块都有各自的事业部,公司对事业部进行统筹管理。各事业部从研发、销售到品牌、商务等均独立运营,管理模式清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定位,前端业务主要由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高强博士负责管理,后端业务由郑保富博士负责开拓与管理。自年以来,公司陆续引入多位知名博士加入团队,积极提升公司各个板块的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助力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此外,公司针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了股权激励,进一步激发公司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药源药物的研发团队由富有欧美经验的博士领衔,骨干员工均具备十年以上的工艺和质量研究经验,股权激励制度保证了研发团队的相对稳定。药源药物创始人WANGYUAN(王元)曾担任加拿大Delmar公司研发经理、山东力诺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拥有十余年的研发与管理经验,曾被评为“年启东市东疆英才”、“年江苏省双创人才”。截至目前,药源药物共有研发技术人员余人,研发人员背景涵盖药学、化学、工艺工程等相关专业,研发人员在相关领域的研发经验较为丰富,为其高效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药源药物加入以后,公司将保持其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业务层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确保公司治理规范性的前提下,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与日常交流,力争最大程度实现双方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的高效整合。
问:药源药物现在的主要客户是什么?
答:药源药物早期客户主要以国外为主,近5年,得益于国内下游创新药和仿制药市场的增长,其客户已经逐步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目前,药源药物的下游目标客户主要为处于初创阶段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研发企业,上述公司主要专注于某几个领域的药物研究和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与销售。药源药物凭借自身的技术、服务及研发生产一体化优势,充分赢得了该类客户的信任,并在对该类客户群体的服务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行业内建立了较好的口碑,药源药物服务的客户和项目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公司主营业务为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以及小分子药物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为全球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药源药物是一家向新药开发者提供原料药和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一站式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CMC业务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制剂CMC业务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两家公司的协同性非常高,很多客户是一致的。
问:药源药物目前在做的项目数大概有多少?主要项目处在研发的哪个阶段?
答:药源药物深耕CMC领域近20年,服务了80余个创新药项目的药学开发、申报和临床样品生产。根据药智网数据统计,年,国家药审中心(CDE)共受理个1类创新药的首次临床试验申请,代表创新药研究前沿。药源药物服务了其中18个品种的药学开发和/或临床样品生产,占当年受理品种数的7.41%。目前药源药物服务项目主要处在I期、II期、III期及商业化阶段。
问:药源主要做CMC,皓元后端目前主要还是在做一些原料药API业务,缺少后端CDMO产能,请问药源收购以后,公司相应的做了怎样的业务规划?药源与公司现有的后端业务做了怎样的协同?
答:公司收购药源药物完成后,将在业务方面实现以下协同效应:(1)公司主营业务向制剂领域延伸,打造“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服务平台皓元医药主营业务为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以及小分子药物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为全球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的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药源药物是一家向新药开发者提供原料药和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一站式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CMC业务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制剂CMC业务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本次交易,公司主营业务将进一步向制剂领域延伸,打造“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CRO/CDMO/CMO产业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综合性服务,提升行业竞争实力,符合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2)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药源药物聚焦原料药、制剂药学工艺研究、注册以及产业化服务,核心研发团队深耕CMC业务领域18年,建立了药学研发技术平台、原料药及制剂制备技术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能够提升公司在CMC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药源药物拥有多个GMP原料药公斤级实验室以及五个独立的制剂D级洁净车间,制剂车间通过了欧盟QP质量审计,并于年末顺利接受了国家药监局和江苏省药监局的药品注册和GMP二合一动态现场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公司拥有成熟的采购体系与稳定的采购渠道,公司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医药研发领域积累了众多优质客户,涵盖了国内外多家大型制药企业,药源药物可以通过本次交易共享采购渠道、客户资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推进其医药研发业务更快更好地发展。
问:药源基本情况以及原有管线是怎样的?国内项目较多,请问国外项目有吗?
答:药源药物服务了80余个创新药项目的药学开发、申报和临床样品生产。根据药智网数据统计,年,国家药审中心(CDE)共受理个1类创新药的首次临床试验申请,代表创新药研究前沿。药源药物服务了其中18个品种的药学开发和/或临床样品生产,占当年受理品种数的7.41%。药源启东的口服固体制剂、外用制剂生产线目前主要服务临床阶段项目,该阶段产品需求数量较小,品种多。至年底,已经支持创新药项目超过60个,生产批次超过批临床样品。年3月,支持商业化规模生产的2个口服固体制剂新车间以及扩充的分析检验实验室等配套设施竣工投入使用,药源启东的制剂生产和检测能力充裕。随着客户项目的不断推进,药源启东将更好地满足后期临床试验、工艺验证和上市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需求。现已达成4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委托生产合同;另有多个合作意向洽谈中。此外,药源药物已完成20余个项目的受托工艺开发、工业化生产转移;多个项目达到年产百吨规模。药源药物国际客户合作,完成2个原料药的DMF欧美注册,帮助合作工厂通过FDA现场检查;累计12次支持多家合作药厂通过美国FDA、加拿大和欧盟GMP现场检查。同时,药源药物具备原料药和制剂工艺开发、支持注册和产业化的经验。
问:公司涉及的业务领域多,赛道多,随着管理半径的扩大,公司后期是否会有引进行业大拿的计划?管理输出是怎样的?收购完成后,公司跟药源在人员上的整合是怎么计划的?
答: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以及原料药和中间体三个业务板块都有各自的事业部,公司对事业部进行统筹管理。各事业部从研发、销售到品牌、商务等均独立运营,管理模式清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定位,前端业务主要由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高强博士负责管理,后端业务由郑保富博士负责开拓与管理。自年以来,公司陆续引入多位知名博士加入团队,积极提升公司各个板块的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助力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此外,公司针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了股权激励,进一步激发公司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药源药物的研发团队由富有欧美经验的博士领衔,骨干员工均具备十年以上的工艺和质量研究经验,股权激励制度保证了研发团队的相对稳定。药源药物创始人WANGYUAN(王元)曾担任加拿大Delmar公司研发经理、山东力诺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拥有十余年的研发与管理经验,曾被评为“年启东市东疆英才”、“年江苏省双创人才”。截至目前,药源药物共有研发技术人员余人,研发人员背景涵盖药学、化学、工艺工程等相关专业,研发人员在相关领域的研发经验较为丰富,为其高效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药源药物加入以后,公司将保持标的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业务层面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确保公司治理规范性的前提下,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与日常交流,力争最大程度实现双方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的高效整合。
问:药源业绩承诺年度,年度和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万元,万元和万元,年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目标年业绩增长不低于35%,请问这万元是直接叠加到公司自己的业绩目标上吗?35%的业绩如果不考虑药源是否有压力?
答:公司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中给出的业绩目标,是未叠加药源药物业绩贡献的基础上做出的考核目标。以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基数,年营业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5%的业绩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公司层面业绩考核、个人层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所有激励对象公司层面业绩指标为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的成长性指标,是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不断增加的营业收入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公司未来能带给股东的可分配利润的增长速度,是公司盈利能力、企业成长性及股东回报能力的最终体现,能够有效体现公司最终经营成果,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除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外,公司对所有激励对象个人设置了严密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对激励对象的工作绩效做出较为准确、全面的综合评价。公司将根据激励对象前一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激励对象个人是否达到归属条件。综上,公司本次激励计划的考核体系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设定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对激励对象具有约束效果,能够达到本次激励计划的考核目的。
问:公司对药源的收购也产生了商誉,公司后面怎么看待商誉,它会不会有一些减值风险?
答:公司收购药源药物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本次交易支付的成本与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将计入交易完成后合并报表的商誉。本次交易形成的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此次收购是公司从业务上、产业链上的延伸战略进行考量后做出的决定,目前公司也一直在和评估、审计机构做沟通,相信在合作一切良好、正常的情况下,不存在减值的风险,公司管理层对此次收购及药源药物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希望广大投资者持续